相关负责人介绍,为了使首次亮相的100框家书体现中国家书集邮的水平,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联合有关单位进行了充分的征集,并于3月中旬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进行了首次全国选拔展,经过严格的评选,最终确定了进军武汉的100框家书邮集。
从家书写作时间来看,包括清代家书、民国家书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家书;从家书的传递地域来看,涉及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,以及东南亚、欧美等华侨聚居区;从家书作者的身份来看,有晋商、华侨、军人、学者、作家、教师、学生、科技工作者、设计师、集邮家、工人、知青等;从家书涉及的行业看,有石油、航天、电力、海运、教育、残疾人等;从家书表达的情感来看,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家书,有夫妻之间的爱情家书,也有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家书;从家书内容来看,既有教子家书、敬老家书、邮友家书,也有战地家书、励志书信、家书文化等。总之,家书的类别较为丰富,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中国家书的风貌。
“中国石油师”家书反映石油工业70年变迁
家书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,是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。1952年8月1日,在陕西古城汉中,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近8000名将士整体改编为“中国石油师”,开始了“我为祖国献石油”的艰苦创业。从此,甘肃玉门、青海柴达木、新疆克拉玛依、川中大地、松辽盆地、黑龙江大庆等地,到处活跃着“石油师”等石油人的身影,一座座大油田被发现,一口口油井出油投产。经过几代石油人的艰辛努力,中国从贫油国一跃变为石油大国。抛妻别子,长途跋涉,沙漠荒原,封封家书记录下一代代石油人的创业故事、心路历程。石油家书是此次家书展览的主力,包括记录1001封援外家书的《牵挂》《鸿雁情》《我家三代献石油》等多部邮集,从不同视角折射了我国石油工业70年来的发展轨迹。
早期家书书写格式反映尊卑长幼
中国家书尤其是民国以前早期的家书,在书写格式方面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。比如对于长辈的称呼,就有“祖父母大人膝下”“父母亲大人膝下”等常用的格式,“膝下”“尊鉴”“赐鉴”“钧鉴”等提称语也因不同的长辈、场合有所不同,其他如长辈对于晚辈、兄弟姐妹平辈之间、夫妻之间的称呼和提称语,信末的祝颂语,作者自称等分别都有不同的规定。
这些格式和用语现在看来似乎有些繁琐,其实这是人际交往礼仪在书信中的反映,反映了在家人亲友之间也有尊卑长幼,互敬互爱。此次展览的早期家书较多,普遍体现了这种书写的格式和礼仪。
5框邮集《诸训信函传家风——洮州朱氏家书》,以1926-1948年甘肃洮州朱氏家族的数十封家书为例,勾勒出他们持家治业、立身处事、好学求知、兄弟情深、亲朋善友的务实家风和传统美德。1框邮集《广东新会甘氏孝子赡亲侨批》则讲述了一个广东华侨后人在海外坚守父业、奋力拼搏、赡家养母的中华美德故事。